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产生背景】
西柏坡原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建立了解放全中国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于1949年3月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时期,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是即将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以建立新中国,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党的主要任务是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是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精神内涵】
西柏坡时期,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是即将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以建立新中国,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党的主要任务是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是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一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他号召全党要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会一切不懂的东西,并激励全党克服困难,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国家而付出艰辛与努力。也就是要用事实回击国内外敌对势力所谓的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的预言。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是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同时“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国共产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故事分享】
故事一:毛泽东的一双粗布鞋
悬挂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毛泽东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背景是几间旧民房,毛泽东坐在一把白布躺椅上,嘴上吸着点燃的香烟,神态怡然自得,脸上露出快慰的笑容,躺椅旁边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乍一看,这张照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而这张照片却吸引了无数的参观者在这里凝神驻足,原来在这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后面,有着动人的故事呢。
1948年5月,党中央和毛泽东转战陕北来到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这个小山村——西柏坡。这里土地肥沃,稻麦两熟,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生活条件好于陕北。可是毛泽东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毛泽东女儿的保姆韩桂馨,看到毛泽东脚上穿的布鞋补了又补,旧得不能再穿了,就抓紧时间做了双新布鞋,想找个机会让毛泽东穿上。
这一天,毛泽东批阅完文件,漫步到院子里,坐在躺椅上休息。韩桂馨看到后赶紧把早已准备好的新布鞋拿到主席身边,想乘主席休息的时候,当面劝主席把旧鞋子换掉。可主席一向 “恋旧”,衣服破了不愿换,鞋子旧了不愿扔。这次,韩桂馨不知劝了多少遍,左说右说,主席还是不愿意换掉,只是说:“还能穿,还能穿。”旧鞋子还是没有换,新鞋子原封不动地放在躺椅的旁边。正巧城工部的秘书童小鹏走了进来,拍下了这情景。
在西柏坡的日子里,毛泽东穿的还是在陕北穿过的旧军装,衬衣也是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衬衣;毛衣和毛裤也不知穿了多少个年头,上面有好几个大窟窿,不少地方还脱了线。但毛泽东一直舍不得换掉,他说:“节约一件衣服,前线就可以多几颗子弹。”为节约,他擦脸、擦脚只用一块毛巾。卫士长劝他买条新毛巾,把擦脸的和擦脚的分开,主席风趣地说:“不要分了,现在整天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分开就不平等了,脚会有意见。”卫士长扑哧笑出声来说,那就用新毛巾擦脚,旧毛巾擦脸。这时毛泽东轻轻摇摇头说:“账不能那么算,我多用一条毛巾,可能浪费不到哪里去,可是全军如果每人节约一条毛巾,省下的钱,我看就够打一次沙家店战役了。”
一条毛巾都舍不得换,一双鞋子比一条毛巾值钱,当然更不能换。毛泽东穿着这双粗布鞋踏遍了西柏坡的山川田园,走遍了西柏坡的茅屋农舍;毛泽东穿着这双粗布鞋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
从这双粗布鞋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它不是一双普通的鞋,它是一代伟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故事二:赶考对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对话,被人们称为“赶考对”。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当作是“进京赶考”,也是告诉大家进京赶考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金榜题名”,一个是“名落孙山”。“金榜题名”是说进京赶考及格,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名落孙山”自然会和当年李自成一样,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出发前一天,毛泽东就曾问卫士长李银桥:“要进城了,你准备得怎样啊?”李银桥说:“东西都收拾好了,随时可以行动。”毛泽东指着李银桥的太阳穴说:“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当李自成。”他还把中央直属单位和警卫部队的干部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我们要进京了。我们进京可不是李自成进京,他们进京后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进京,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据毛泽东的卫士回忆,在前往北平的火车上,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大家:“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直到党中央抵达临时驻地香山,毛泽东一路都在说“不要做李自成”。

【时代意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铸就的一座精神丰碑,是全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赶考”永远在路上,始终秉持赶考心,答好时代大考题,交出合格新考卷。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以上文字、照片来源于网络,视频来源于中央电视台官网和学习强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